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热点焦点 > 正文

“煤改气”被叫停,弊端已现!继续“煤改气”只会加重北方地区雾霾!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解决“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供暖推进过程中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要拓展多种清洁供暖方式,主推清洁煤、生物质供暖。

中国至高规格能源会议-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审议通过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部署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

能源委员会作为中国能源决策至高机构,每年度的会议代表着政府的能源政策与能源发展的未来导向。

官方宣发的报道虽然仅有一千余字,煤、油气、可再生能源等似乎能源的方方面面都提到了,但仔细读,似乎能读出一点与以往不一样的能源政策导向的意味。

其中,对于煤炭的定位,很明确,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有什么禀赋决定做多少事情,煤炭的利用要从粗放型开采过渡到科学规划开发和布局。

 

对于煤炭的利用,提了两个方向

 

政策影响至大的其实是第一个方向,简单来说就是要推动煤电清洁高效发展,配套加快输煤输电大通道建设

曾经以前的推送提过多次,以中国的资源禀赋,气电不可能会有大发展,在核电技术尚未取得突破之前,近几十年里中国仍然会以煤电为主。

那些声称可再生能源在短时间内能够成为主要能源的基本都是大忽悠。

 

煤层气的开采利用是第二个方向

 

重提以煤为主的方向,那之前轰轰烈烈的煤改气政策自然也需要调整。

 

“能源关系民生冷暖。北方取暖季节即将到来,要切实抓好保暖保供工作,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做实做细天然气产储运销统筹协调,多渠道保障气源供应。对今年北方重点地区新增的“煤改气”用户,要落实好气源安排,坚持以气定改。突出做好东北三省供暖用煤保障。多措并举,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这段围绕北方保暖保供工作的要求和部署,看似好像还是在围绕煤改气,其实非也。

首先,提到北方取暖,要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而且还强调了要做好东北三省用煤保障。

这是中央政府初次正式明确提出宜煤则煤,而从实际出发这几个字其实也能听出政府对以前激进推进煤改气的反思与总结。

前文《政策大反转,主推清洁煤供暖!发改委发布意见解决煤改气烂摊子》提到过,2019年7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征求《关于解决“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供暖推进过程中有关问题的通知》意见的函。

该函件主要是针对“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供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典型共性问题提出解决应对办法。

在这个征求意见的通知里,初次提出了北方采暖宜煤则煤的概念。

不同于以往在一刀切煤改气之后提出的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原则,此次发改委意见突然政策来了个180度大调整,开始提出重点发展清洁煤供暖和生物质能供暖,这一政策的重大转变一方面应该是迫于目前在煤改气煤改电过程中引发的气荒、安全事故、补贴难到位、居民用不起等各种问题压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迫于煤改气后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急剧上升引起的能源安全顾虑,当然重要的也是从民众实际采暖需求出发,体现以民生为重的政策出发点。

能源局7月份的这个征求意见通知在当时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与反响,但其实已经3个月过去,这份通知的正式稿却一直没有发布。

这一次,在中国至高能源决策会上,初次正式提出从实际出发宜煤则煤,算是对于7月份能源局意见函的呼应与肯定。

重提以煤为主,天然气发展何往?

 

“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促进增储上产,提高油气自给能力。”

“深入推进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放宽油气勘探开发和油气管网、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储气调峰设施投资建设以及配售电业务市场准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这两段在讲啥,说白了,主要就在讲提升油气领域尤其是天然气领域的保障能力。

首先是加大开采力度,减少对外依存度,这方面不多说,今年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可能会达到甚至超过50%,虽然对外依存度高并不代表能源就一定不安全,但依存度高,能源安全系数肯定是降低的。

其次是放宽油气勘探开发和油气管网、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储气调峰设施投资建设的市场准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天然气行业怎么办?

 

所谓的提升保障能力其实不用太担心,重要的还是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改革,核心还是要真真切切的做好天然气价格机制的理顺

这标志着已经在全国大范围开展的“煤改气”工程将迎来重大变革。“煤改气”作为我国控制环境污染的战略决策之一,曾一度被认为是利国利民、清洁取暖、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

然而,随着在“煤改气”实施过程中引发的气荒、安全事故、补贴难到位、居民用不起等各种问题的接踵而来,一直饱受争议的“气改”工程的处境愈发尴尬了。

如今,国家能源局的“官宣叫停”意味着有关政策制定者终于意识到燃煤“一刀切”不可取,“煤改气”或将消失在民众视野。

 

匆匆上马

2015年,“煤改气”计划首次被提出,就已经在全国多地开始实施,但效果并不理想。

2017年,四部门联合启动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工作,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中,通过竞争性选拔的方式确定了首批12个试点城市,并拨付了总共60亿元奖励资金。

当年,全国共完成煤改电、煤改气578万户,其中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个城市就完成394万户,2018年北方地区清洁能源改造工作预计将完成煤改气、煤改电400万户,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煤改气用户。

值得注意的是,与“煤改气”取得阶段性成果相伴随的是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

多位专家们指出,天然气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而雾霾的主要成分PM2.5的罪魁祸首正是氮氧化物。“经过科学计算,火电厂煤改气后,氮氧化物排放量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雾霾会恶化。”

 

2018年8月29日,当新一轮供暖工作已经启动之际,人民日报也发表文章,指出“煤改气”不能一哄而上。

乱象杂生

 

这项关乎亿万民生的工程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冬春季节天然气供应紧张,再加上一些地区盲目扩大“煤改气”实施规模,影响了部分群众冬季取暖。

2017年11月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表文章提到“任务提前完成。”根据相关媒体报告,当年完成400万户家庭煤改气计划,显然这一数字超出了最初预期,但也代表着严重超过了我国的天然气供应能力,于是,自气改后,最为严重的全国性气荒出现了。

 此外,大幅增加了人民生活成本支出,也成为了煤改气保守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2016 -2017年,在煤改气的助推下,尽管中国的液化天然气市场供应增加了30%,但部分地区仍然出现了一些因天然气供应紧张而价格上涨的问题。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煤改气给农民的生活增加幅度高达50%,在气荒与高成本双重挤压下,在一些农村学校甚至出现了无法供暖,学生挨冻的情况。

推进清洁供暖,能源供应是个大问题。我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短缺,2017年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是38%,2018年上半年提高到43.3%。加上农村地区电网条件普遍较差,清洁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与此同时,国内储气能力不足,峰值压力难以降低,让政府当机立断又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扩大天然气进口。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仅2018年,中国的天然气需求就增长了15%以上,进口同比增长31.9%,至9040万吨,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

中国对天然气需求的变化甚至引起了外国媒体的关注——

英国《金融时报》2017年底的报道显示,中国的煤改气战略还给液化天然气市场带来很大冲击,促使亚洲的现货价格几乎涨到今年早些时候低点的两倍。

路透社报道说,现在液化天然气正由日本转出口到中国,调转方向驶往中国的还有最远来自巴西的油轮。

国营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雇用100辆卡车从约2252公里以外的南方向北方调运液化天然气,中国对天然气的急切需求可见一斑。

然而,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从京津周边边“2+26”个城市看,2018年的采暖季散煤治理效果仍然不佳。

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资金的束缚。地方政府通过“煤改气”从中央领取了补贴,但相应的配套资金没有到位,社会上的融资更是无法落实,由此导致了“煤改气”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一些地方不顾实际,盲目扩大“煤改气”实施规模,甚至“以改定气”,先改了再说。等到供暖的开始了,下面跟省里说缺气,省里再向北京要。还有一些地方觉得“煤改气”简单易行,放弃了其他可行的清洁能源取暖路径,一哄而上搞“煤改气”。这不仅失去了试点意义,还人为造成天然气供应缺口,加剧了供需矛盾。

更严峻的是,在农村居民煤改气的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更多。

农村建筑节能保温效果差,是一个很大的短板。在农村或城市过冬,人们在家里的着装不一样,农村屋子里穿棉袄,城市里穿羊毛衫就行了。这个差距和变化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农村住宅节能保温效果,远远低于城镇住宅节能保温效果,温差大概要差七八度。

由于煤改气的高昂成本最终还是要转嫁到收入较低的农户身上,所以为了降低成本,部分地方农村地区实施的“煤改气”工程低压燃气管道全部裸露、架空铺设,与电线、电表安装距离过近,存在安全隐患。

为解决安全和技术问题,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培训和隐患排查、整治。以河北省廊坊为例,该市去年冬季供暖,共配备农村“气代煤”企业安全巡查员1391名,村街协管员3978名,负责日常巡查和入户解决简单隐患问题。按照每300户配备一名村街协管员的标准,加强燃气企业售后维修力量,及时跟进巡检排查、维修、投诉处理、安全培训、应急处置等服务。

 

大限将至

所幸的是,如此混乱不堪,漏洞百出的“煤改气”,在给决策制定者上了“生动的一课”后,终于被重新审视。

2018年,有关部委负责人就曾表示:“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清洁取暖方式,有的地方气不够,但电还比较充沛,气就不一定用来解决供暖,气可以供老百姓做饭,电可以拿来用于供暖,这就是多种形式的探索。”

不同于以往在一刀切“煤改气”之后提出的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原则,此次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解决“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供暖推进过程中有关问题的通知》,在态度上转变非常大。

尤其是《通知》中提出的第六条:因地制宜拓展多种清洁供暖方式,保障清洁供暖均衡发展。在城镇地区,重点发展清洁燃煤集中供暖,提升城镇及周边地区的清洁燃煤集中供暖面积。在农村地区,重点发展生物质能供暖,同时解决大量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引起的环境问题。

另外,《通知》还针对此前多地因天然气供应告急而导致价格飙升、在补贴刺激下大批劣质壁挂炉涌入农村等现象给出了解决方案。

相比于过去“煤改气”带来的种种乱象,《通知》的下发显得更加因地制宜。

总体看来,“煤改气”的初衷确实是惠民政策,但在政策制定和推广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以煤为主要能源的中国,要想彻底扭转原有的能源结构,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出于治理大气污染的目的倡导“煤改气”本身并没有错,但清洁取暖并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需要对煤炭、天然气、电、可再生能源等多种能源形式统筹谋划。清洁取暖工作必须突出一个“宜”字,宜气则气,宜电则电。

基于这种认识分析,与“煤改气”相比,“煤改电”就靠谱得多。

我国拥有成熟的电网体系,以电能取代其他终端能源消费能提高能源效率,可以减少整体能源消费,能够在整体上减少污染排放,有利于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缓解电力过剩,为清洁能源腾出发展空间。

而且“煤改电”比“煤改气”方便,很多农村地区都没有普及燃气管道,根本就无法使用天然气,所以“煤改气”还得先建设燃气管网。对于农民而言,使用天然气和电力取暖,是一个相对新鲜的概念,他们对这二者的认知较少。相比之下,煤改电要方便得多,如今家家户户都通电了,只要安装好设备马上就能使用,广大百姓在注意电力安全,防止电线老化方面也都有一定经验,可操作性更强。

从价格上分析,天然气的采暖费用是过去烧煤取暖燃气费用的三、四倍左右,而“煤改电”要比“煤改气”便宜,因为现在已经出现了成熟的电取暖设备——空气能热泵,消耗1份电能可以获取4份热能,耗电量折合费用后仍然比天然气价格要低。相比“煤改气”,“煤改电”在经济层面同样更具优势。

“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清洁取暖方式,有的地方气不够,但电还比较充沛,气就不一定用来解决供暖,气可以供老百姓做饭,电可以拿来用于供暖,这就是多种形式的探索。”——财政部副部长刘伟

如今,“煤改气”大限将至,但已经改完的地区如何收拾残局??

如果不顾我国国情和客观条件大规模推行“煤改气”,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

不能神话了天然气

天然气锅炉对控制氮氧化物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把天然气说成是清洁能源,本身就有失偏颇。天然气也是化石能源,也有清洁燃烧的问题,主要是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氮氧化物。

根据环保部门对天然气锅炉运行情况检测公布的资料,燃气工业锅炉运行中,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小于200毫克/立方米的只占35%,小于400毫克/立方米的占94%,大部分天然气锅炉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在300毫克/立方米左右。而以半焦为燃料的解耦燃烧锅炉,却可将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到200毫克/立方米以下,此外,煤气发生炉锅炉更可以把氮氧化物控制到100毫克/立方米以下。

雾霾的主要成份是PM2.5,生成PM2.5的罪魁又是氮氧化物,目前大规模“煤改气”中使用的天然气锅炉,对控制氮氧化物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令人不解的是,各地力推的“煤改气”工作,从公开记载的数据中,很难查到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多少,“煤改气”前后氮氧化物有什么变化。

众所周知,我国是石油、天然气资源贫乏的国度。根据国家能源局的预计,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达2310亿立方米,而国内天然气供应量只有1310亿立方米,需要进口1000亿立方米。

天然气资源被国外控制,燃气机叶片制造和修理技术被国外控制,燃料价格我们也没有话语权。“煤改气”要花大钱,增加后处理设施也要大花钱,对天然气燃料还要长期补贴,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从这一点来说,治理雾霾已不仅仅是环境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北京“煤改气”成功了吗?

静稳天气下, 48小时内北京会达到严重污染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主城区的燃煤锅炉绝大多数已经改为燃气锅炉,但是,PM2.5雾霾严重污染不仅没有消除,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原因就在于,“煤改气”大量增加排放的氮氧化物,加之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北京PM2.5雾霾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而且有资料表明,北京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已是二氧化硫的3倍。

2013年冬季供暖期,北京市天然气用气量为78亿立方米,按氮氧化物平均排放浓度300毫克计算,排放的氮氧化物量为25740吨,排放量和汽车排放基本相当(现在北京有500多万辆汽车,年消耗700多万吨汽柴油,排污总量90多万吨,其中氮氧化物8万多吨,在供暖期时间段也在2万多吨左右)。

按照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燃气发展建设规划,规划到2015年,北京市天然气年用气量达到600亿立方米,排放的氮氧化物量为19.8万吨;2017年用气量达到930亿立方米,排放的氮氧化物量将达到30.69万吨,接近2013年的15倍。

当北京冬季处在静风或微风时,外地污染对北京影响较小,不到48小时本地空气就会达到严重污染,也就是说环境污染会很快达到极限,当氮氧化物排放量再增加15倍时,想象一下污染会达到什么程度。

如果通过采取措施,上环保设备,来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当排放浓度降低到20毫克/立方米时,还仅仅只是维持目前的大气水平,事实上要想让全市的天然气锅炉都达到20毫克/立方米的排放标准,投资巨大,几乎不可能。

雾霾天数不降反升的尴尬表明,北京的“煤改气”并不成功,并没有改善大气环境,尤其是没有减轻PM2.5造成的雾霾污染。实际上,把北京周围热电厂全部“煤改气”,产生的氮氧化物会更多,PM2.5也更多,会导致在错误的路上走得更远。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做过测算,热电厂“煤改气”后,氮氧化物排放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反而会恶化雾霾的状况。

面对这种现状,只能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对天然气锅炉排放的二氧化氮污染再做后处理,走的还是过去燃煤锅炉“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要改变一刀切的限煤政策

清洁用煤才是有效途径,对各种洁净煤技术应加以甄别和认证

在可预见的未来,煤炭仍将是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主导作用不会改变。靠“禁煤”来治理大气污染行不通,试图用“煤改气”政策绕过去,也行不通。

既然燃煤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我国大气污染中90%的二氧化硫、70%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60%的烟尘和80%的二氧化碳都是燃煤引起的,所以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走清洁煤的道路。只有啃下清洁煤技术这个硬骨头,采用清洁煤技术,改造火电厂,更新燃煤工业锅炉,实现煤炭的清洁利用,才是治理雾霾最有效的途径。

清洁煤技术是指煤炭从开采到利用的全过程,包含清洁生产技术、清洁加工技术、高效清洁转化技术、高效清洁燃烧与发电技术和燃煤污染排放治理技术等。清洁煤技术是当前世界各国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导技术之一,也是国际上高技术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

2013年我国燃煤电厂消耗煤炭21亿吨,约占全国煤炭消耗的50%,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为142万吨、820万吨、834万吨,占大气污染的20%左右,燃煤电厂的清洁排放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大气环境。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通过实施零能耗脱硫技术、全天候脱硝系列技术以及其他创新技术,2013年供电标准煤耗达276克/千瓦时,同时,粉尘排放浓度11.63毫克、二氧化硫17.71毫克、氮氧化物27.25毫克,污染物排放可降低90%,大大优于我国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排放标准。如果全面推广其技术和经验,可以将现在全国火电厂污染排放总量降低至现有水平的10%左右。

工业锅炉也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截至2011年,我国有各种容量的在用锅炉61.06 万台,其中燃煤工业锅炉约46 万台,占总量的85%左右,折合426万蒸吨,年煤耗量7.3亿吨标准煤,颗粒物排放16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718万吨、氮氧化物排放271万吨。排放的二氧化硫约占大气污染总量的30%以上,产生的PM2.5、PM10约占大气污染总量的25%以上,超过了全国火电厂排放总量,也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脱硫和除尘方面,只要法规标准严格执行,在技术上、管理上和成本上,燃煤锅炉都可以达到天然气锅炉的排放标准,综合成本却比燃烧天然气低很多,也不会出现像天然气那样的供应不足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提案中提出,应尽快出台国家标准,大力推广洁净煤技术。他建议国家能源局、环境保护部等主管部门尽快制定洁净煤技术行业标准,对各种洁净煤技术加以甄别和认证,并予以推广,改变目前各地一刀切的限煤政策。此外,还应该加大对洁净煤技术、专有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政策扶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就洁净煤技术、专有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建立国家层面专项基金,并加大已有政策扶持力度。

热点焦点 推荐信息
  • 工信部发文,AI+能碳成为标配,...
  • 广东42个“两高”项目节能审查出...
  • 事关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国家能源局...
  • 18项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国家标准4...
  • 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应对...
  • 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工业园区标...
  • 一氧化碳治理,是环保新机遇还是旧...
  • 全国政协委员温枢刚:强化重点领域...
  • 两部门:银行保险机构要支持污染防...
  • ESG强制披露企业“换血” 新纳...
  • 八部门推六大专项行动 新型储能制...
  • 五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重点推广的低...
  • 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负...
  • 绿色转型迈向关键阶段——从“能耗...
  • 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产品...
  • 《广东省2024—2025年节能...
  • 总成交额超181亿元!2024年...
  • 生态环境部发布2022年电力二氧...
  • 《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托管实施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