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热点焦点 > 正文

评论:治霾需要决心,还需要耐心

近日,我国多地遭遇严重雾和霾天气。从去年底以来,每一次大范围空气污染天气,都会带来全国性的心理震撼,微博、微信里怨声载道,各种“调侃”不断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纷纷行动起来。国务院去年9月通过《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北京市和河北省都出台了更详细的措施,辽宁省环保部门此前还对沈阳、大连等地开出罚单。其实,治霾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有立竿见影之效,要让蓝天重现,不仅需要决心,还需要耐心。治霾绝不能仅靠政府的单打独斗,它注定是我国全社会的共同战斗。

1952125日至10日,英国首都伦敦发生著名的“烟雾事件”。当时,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见舞台而中止,歌剧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水陆交通几近瘫痪。此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耗费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解决空气污染问题。而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同样经过50年左右的时间,才解决了空气污染问题。

欧美发达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历程表明,解决严重的大气污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要正确对待当前的大气污染形势,充分认识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艰巨性、复杂性与长期性,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能低估现实形势的严峻程度:传统的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解决,机动车、重化工业造成的PM2.5、臭氧污染又接踵而至。可以说,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大气污染问题,在我国近20年内集中出现。

近几十年来,我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粗放的发展方式下,环境问题累积下来,并呈现出集中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使得大气污染治理更加复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气污染物的形成是长期累积的结果,治理自然也非一朝一夕之事。环境治理必然需要消耗更多时间和物质资源,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把大气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效机制落实和稳定下来。在这场持久战中,公众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信心。

当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的治理不仅关于政府的努力,而是每一个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公民都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拒放烟花、自调室温、宣传环保知识……这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能帮助降低污染物的总体排放量。政府、企业和公众要从根本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法律法规为治污和保护的利剑,使大气环境保护概念根植于心,使节能减排成为一种常态,才能使蓝天及早重现。

来源:新华网

 

 

热点焦点 推荐信息
  • 工信部发文,AI+能碳成为标配,...
  • 广东42个“两高”项目节能审查出...
  • 事关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国家能源局...
  • 18项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国家标准4...
  • 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应对...
  • 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工业园区标...
  • 一氧化碳治理,是环保新机遇还是旧...
  • 全国政协委员温枢刚:强化重点领域...
  • 两部门:银行保险机构要支持污染防...
  • ESG强制披露企业“换血” 新纳...
  • 八部门推六大专项行动 新型储能制...
  • 五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重点推广的低...
  • 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负...
  • 绿色转型迈向关键阶段——从“能耗...
  • 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产品...
  • 《广东省2024—2025年节能...
  • 总成交额超181亿元!2024年...
  • 生态环境部发布2022年电力二氧...
  • 《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托管实施规程》...